品茗尝甘苦 忆师悟茶道_奚鹤文纪念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今年3月10日,是我的老师──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冯先生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致力于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在实验研究提高茶叶品质,推进制茶机械化,统一全国茶叶采、制标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冯老虽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他敬业、乐业的精神,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令人永远难以忘怀。
冯先生生于1900年,弱冠之年步入河北保定农业专科学校求学四年,主修土壤学、农业气象、茶叶制造。毕业后,他在湖南安化茶叶讲习所、长沙高级农校任教五年,又在湖南安化茶场、湖南农业试验场从事茶叶研制五年。这为他以后成为茶叶名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33年,冯绍裘到江西修水实验茶场担任技术员,负责“宁红”茶的初、精制试验工作。茶界名家胡浩川先生当时品尝了冯绍裘第一次试制出来的“宁红”茶,兴奋地称赞他“一鸣惊人”。第二年,冯绍裘又仿照锡兰(即今斯里兰卡)李普顿茶样,制成一种橙黄、白毫碎茶,其汤色红艳,滋味鲜浓,完全可与李普顿茶样相媲美,成为茶市的抢手货。
1935年冯绍裘到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接受了改制“祁红”茶的任务。远山的夕阳照耀着生机盎然的茶园,墨绿的嫩叶泛出一圈圈光晕。可是,“祁红”茶泡出的茶水不红,发乌!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发现由于鲜叶内含存过量的叶绿素。在发酵过程中残存的叶绿素不仅使红茶叶底乌黑,而且影响了红茶的色、味、香。于是,他一反红茶不做夏茶的习惯,试制出新的“祁红”,不仅叶底红匀,汤色红艳,而且浓度、亮度均达到标准。这年,由他主持精制的30担“祁红”茶运到上海,被抢购一空。冯绍裘连同他研制的“祁红”,在茶界声名鹊起。
可以说,试制的“宁红”和改良的“祁红”是冯先生的成名之作。其后他研制的“滇红”(云南凤庆红茶)、“湖红”(湖南安化红茶)、“宜红”、“珍眉”、“贡熙”等,无不以其品质优良而享誉国内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要数诞生于云南凤庆的“滇红”了。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一直是我国出口的重要物资之一。1936年夏,在南京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览会上,世界各国茶叶产量对照表,显示出华茶低落与各国产量直线上升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在茶界有识之士倡导下,1937年春,旧中国茶叶公司在上海诞生,“七、七事变”后被迫迁至武汉。而主产茶叶的地区,或陷入敌手,或遭受侵扰。华茶生产、出口每况愈下。
于是,1938年秋,冯先生被中国茶叶总公司派往云南调查茶叶产销状况,以求扩大茶源,增加出口,换取抗日物资。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激情,冯绍裘身负重任同中茶总公司专员郑鹤春一道踏上了南下的里程。他们乘车三天方到云南下关,又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八天,才抵达一向被人称作烟障蛮荒之地的云南顺宁(即今凤庆)。不日,冯绍裘即发现当地的大叶种茶叶品质优异,为加工红茶的最佳原料。当年,他就试制出红茶样品,邮寄到上海、香港和伦敦茶市,引起轰动,被誉为红茶中之上品。随即在次年一月,冯绍裘受当时的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筹建顺宁实验茶厂(即今凤庆茶厂)并担任厂长。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奋斗,第一批九吨多“滇红”茶问世,出口英国,以其形美色艳,香高味浓轰动茶界。
1958年,凤庆茶厂在继承传统“滇红”的基础上。研制出特级“滇红"工夫茶,被国家列为外事礼茶,1986年被评为全国名茶。当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昆明访问,云南省政府馈赠的礼品一件是云南围棋,另一件就是特级“滇红”工夫茶。据传 ,女王回国后,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
现在,“滇红”的生产已遍及云南各茶区并远销美、英、法、俄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省一大经济支柱。凤庆茶厂亦跻身全国500家最大饮料制造企业行列。
为了缅怀冯先生的功绩,1995年5月,凤庆茶厂为他竖立起一座2米高的全身铜像.在2.5米高的大理石基座上镌刻着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的题字:“云南滇红茶创始人冯绍裘铜像”。
我与冯先生相识是在1954年。当时,他担任湖北省茶叶公司总技师,我有幸成为冯老的学生和助手。在耳提面命的三十年间,先生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令我感动不已。
1955年,湖北为了扩大红茶出口供应前苏联和东欧,先后在宜昌、建始等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改制红茶工作。当时的冯先生,不顾年高体弱,拄着一根拐杖同我们一道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每天要走数十里山路。遇到山洪暴发,水流湍急,他都是挽起裤腿,赤脚过河,从不要人背。每到一处,他都是亲自向当地茶农和技术人员传授技术,常常工作到深夜。
改制过程中,冯老在宜昌邓村周围发现“高香茶”和“冷后浑”。由于这两个优良品种混杂在群体茶园中间,很难区别。他就在基层收购站一碗一碗地逐个审评鉴别,这是何等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啊,我们当时都惊呆了。
1964年在恩施进行的红碎茶实验过程中,冯老几乎是日以继夜地工作。每天深夜制茶车间交接班以后,他都要到鲜叶储存间、加温萎凋室、揉捻车间、发酵室等各个环节巡视检查一遍后,才放心回房就寝。我们年轻人都受不了,而他却数月如一日。
除了茶叶制造,冯绍裘先生在制茶工艺和机具的改革以及工夫红茶的加工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30年代中期,他为祁门茶叶改良场设计的一套红茶初制机器,成为我国机制红茶的开端。解放初期,他研究选定的筛、切、风、拣、干系列茶叶加工设备,应用于全国各大茶厂。1958年,他设计的恩施“58”型揉捻机在全国推广。这一系列制茶机具对我国的茶叶加工由手工操作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操作起到了重要作用。1952年,他在宜红茶区创立的“升降拼配法”推陈出新,将传统的“单级付制、单级收回”工艺转变为“单级付制、多级收回”工艺,使我国的工夫红茶加工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意义深远。直到今天,这一方法仍是我国工夫红茶加工的主要原则。当年,冯老采用“精提细做”和“升降拼配”新工艺成功地将湖北“宜红”仿制成安徽“祁红”,大量出口到前苏联,为振兴湖北的茶叶经济作出了贡献。
冯老毕生从事茶叶研究和生产,足迹踏遍祖国的半壁河山。他不仅精于制茶,被誉为“茶状元”,而且也善于鉴别、品评茶叶,人称“冯鼻子”。
“文革”后,年近八旬的他仍壮心不已,抓紧时间整理自己数十年的“茶经”,并就茶叶新品种的开发,产量、质量的提高,茶区的整体规划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987年12月,冯绍裘先生在武汉病逝。追悼会上有这样一幅挽联:祁红滇红宜红洒尽心血芳名垂青史,种茶制茶品茶传授技艺桃李满天下。这可以说是冯老先生一生的写照吧。
让我们永远怀念他!
(本文作者系湖北省茶叶公司高级工程师,现退休,68岁)